在接受
10#无缝钢管检测员专访时,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绿色、减量化发展,是未来矿山、钢铁企业的转型方向,而化解淘汰过剩产能,则要靠环保、资金这两把刀。
矿业寒冬,连国际矿业巨头都被迫减债裁员,生产成本高企的国内矿山的生存现状就更为堪忧。中国大钢铁产业链进入了近年来最冷的寒冬,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摆在矿山及钢铁行业面前的当务之急。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矿山的营收总额仅为6160.1亿元,同比下降19.8%;利润总额359.9亿元,同比下降43.2%。其中,大中型矿山亏损52.25亿元,同比下降197.77%。居亏损前四位的河钢矿业、太钢矿业、攀钢矿业、邯邢矿业总亏损超过大型矿山企业亏损额的一半。
当前矿业寒冬,国内矿山、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矿山产业投资首现十年来负增长,钢铁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今后方向是绿色减量化发展,钢铁产业链要通过资源整合来淘汰一批企业。“这些被淘汰的企业,要么是价值创造缺失,要么是降成本缺失的企业。”
据
10#无缝钢管检测员检测,
由于矿业消费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创出新低。继国际油价和铜价再创新低后,12月7日,铁矿石现货价格首次跌破40美元/吨的大关,也刷新了10年来最低纪录。14日,直接进口铁矿石62%品位干基粉矿到岸价格为38.51美元/吨。与2011年高点191.70美元/吨相比,铁矿石现货价格累计下跌了80%。
全球最大的锌矿生产商和大宗商品贸易商嘉能可,近期也因深陷300亿美元债务危机接连遭遇股价暴跌。12月10日,嘉能可宣布再次加大削减债务及开支的力度,将债务削减目标在9月基础上再上调30亿美元,拟在明年底将净债务降至180亿美元。2016年的资本支出则由50亿美元下调至38亿美元。
巨头尚且如此,国内成本高企的矿山的生存现状自然压力更大。经营失血、产能下降、资产恶化在中小型矿企屡见不鲜。
在矿价、债务等多重压力之下,国内矿企的开工率今年不断下降。早在今年3月底,河北冶金矿山管理办公室人士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河北共有1800家选矿企业在册。随着矿价持续下跌,大约70%的矿山企业已经停产。中小矿企停产是为了止血,而继续生产的往往是国有企业,其税后成本大多在500元/吨左右,与不到40美元的外矿价格相比差距甚大。全国126家矿山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今年国内铁矿石矿山的产能利用率只有55.7%。而最近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截至12月3日,国产矿开工率仅为42.4%。
据
10#无缝钢管检测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大中型钢企累计亏损386.38亿元,其中单钢铁主业亏损720亿元。全部101家大中型钢企中有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亏损额再创年内新高。而钢铁重点地区河北省的钢铁业亏损面更高达60%。
2015年全年,中国钢材需求量同比下降4.8%至6.68亿吨,同期铁矿石(折品位62%)需求量小幅减少0.4%至11.1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9.5%;而2016年全国钢材需求将继续降低到6.48亿吨,同期铁矿石需求量则将继续下降至10.73亿吨。到2030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将降至4.9亿吨。
“十三五”期间,约有2亿吨的钢铁产能将退出市场,对应的铁矿石需求也将从目前的11亿吨大幅下滑至7亿吨,“以中国多数矿山为代表的高成本矿山将逐步退出,大约占目前国内总产能的三分之一。在未来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及经济转型背景下,这些退出停产的矿山大多数将难以复产。”
面对如今矿山、钢铁企业生存艰难的状况,朱继民也在铁矿石论坛上强调,“整合上下游行业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要由过去的矿山企业向钢铁企业要利润、钢铁企业向下游要利润的方式转变为矿山企业、钢铁企业与下流共享利润。同时,全产业链整合还要淘汰一批价值创造缺失的企业,优化整个行业生态结构。
事实上,国内钢铁产业链的兼并重组其实早已开始。2013年停产的海鑫钢铁,自启动破产重整后几经波折,今年终于被另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集团接盘重组。而矿业板块,央企中国中冶与五矿集团的重组合并也已公布消息蓄势待发。铝业板块,业内也一直传言国电投旗下的电解铝业务有望被中铝集团并购,但双方均未公开回应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