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徘徊在5%—6%,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桥梁中,钢结构所占比例更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
据
10#无缝钢管检测员检测,作为世界钢铁大国,与连续十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的钢材产量排名相伴的,是我国钢铁行业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以重钢集团为例,近三年来,其实际产能仅占设计产能的一半。
既可发力绿色建筑领域,又能大量化解钢铁产能,钢结构产业在打通建筑与钢铁产业“任督二脉”(两条涉及长寿的经脉)的同时,却面临着从工程化应用到市场化推广的种种桎梏。
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以钢结构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大力推进钢结构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正是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建筑行业绿色转型的一剂“良方”。
每年消耗12亿吨水泥,6亿吨石灰石,开采天然砂石约55亿吨,消耗水约840亿立方,我国建筑业一直是高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和建造过程相对粗放,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而钢结构建造过程的有害排放,只相当于混凝土结构的65%左右。”
据
10#无缝钢管检测员检测,
与传统的建筑模式不同,钢结构把工人现场现浇的模式转变为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不仅环境排放少、还可循环利用,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最佳途径。未来的建筑行业应实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大量采用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抗震性能好、重量轻、装配化程度高的钢结构正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钢结构产业已拥有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安装的完整产业链,规模以上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超过3000家,然而,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每年上百万吨的产能有望就地消化,还能在设计、施工、装配、物流等环节创造边际效益,可谓'一石二鸟’。”不久前,有媒体如是评价重钢刚刚牵头组建的“重庆钢结构产业有限公司”。当前,去产能、去库存已成为钢铁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瞄准下游钢结构产业错位发力的重钢,正为钢铁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精彩范例。
钢结构是名副其实的用钢“大户”。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结构用钢量约达5000万吨;到“十三五”末,钢结构建筑用钢量预计可提高至7000万吨。问题在于,如何打通这条钢铁行业新“消化”通道的“肠梗阻”?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的探路正在西部进行——重庆市不久前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钢结构推广应用及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重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力图推动政府投资或主导的公共建筑全面采用钢结构,探索推广钢结构住宅。
面向“十三五”,“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强钢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化解制约钢结构发展瓶颈问题,推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参加此次论坛的20多位院士和60余位企业家、专家学者,也达成了钢结构产业发展的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