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目前不采取降准可能是考虑到汇率端的压力,担心降准之后引发更强的贬值预期,不过,考虑到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后盾,只要居民部门预期不逆转,汇率风险还是能够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外汇占款大幅下降,跨境资本流动再次加剧,再加上宏观经济总体疲弱,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资本外流局面的可能性增大。但降准与否还应主要视市场流动性情况,7月结售汇逆差、外汇占款下降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未来定向调整、结构性支持仍将是政策操作的重点。公开市场操作的短钱无法满足长期的需求,特别是无法改善机构对未来流动性的预期。降准时间点可能会推迟,但大概率在三季度能见到降准。不确定因素在于央行影响汇率的力度以及由此回收的流动性规模。
现在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思路是长短结合、定向和全面结合,来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MLF是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但中长期问题现在也摆在面前,降准是很难避免的。降准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最近跨境资本流动加大,因此需要中短期工具配合,比如逆回购、常设借贷便利(SLF)或MLF。如此,在数周及数个月的时间轴上,央行可以灵活操作,通过到期是否延长或者加码来微调政策力度,配合降准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本次MLF并未能完全弥补市场的流动性缺口。此次MLF操作并不能替代降准,预计9月份央行将进行降准。因为外汇占款流出的是长期限流动性,无论从释放流动性规模,还是从MLF的期限看,都需要下调存准率来提供流动性。近两个月,外汇占款最多的一次下降了8000亿元,财政存款2000亿元,存款余额增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补缴又少了3000亿元,最后超储率可能只有1.5%,逆回购只能提高0.1%的超储率,这种支持是不够的。
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是有效对冲以维持流动性的手段之一。而且为了应对经济增长疲软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不足的问题,最近地方政府债发行加速,这会显著占用银行资金,而这也解释了为何最近部分地方债发行收益率明显上升并有部分流标,降准的期限理论上是“无穷期”的。从资金利率看,MLF资金利率在3.35%,比起降准释放的“无成本”流动性仍然偏高,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实体能提供的高收益资产有限,较高的资金利率能否缓解外汇占款对信用派生的收缩作用,也是有疑虑的。